自動鋼琴暨卷軸文化之旅
“自動鋼琴”一詞由英文“player piano”翻譯而來
自動鋼琴的音樂背景
自動鋼琴盛行于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時期歐洲的貴族階層。
十九世紀中后期,浪漫主義音樂思潮興盛,此時的音樂受到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,在作品中更加追求人主觀情感的滿足,力求表達人的精神面貌。
其中能體現浪漫主義色彩風格特征的代表就是不和諧音程的應用。
為了表達這種復雜的和弦,作曲家和演奏家們急需一種可以更好編排和演奏音樂的鋼琴。
由于自動鋼琴對于音樂的表演可以遠遠超出人手的能力范圍,因此這種樂器自然而然地被推上了歷史的舞臺。
1對傳統的音樂創作風格提出挑戰
自動鋼琴出現后,音樂家在音樂創作與演奏方面成功擺脫了手指數量和跨度的限制,整個音域都可以被自由運用,而且不受演奏技巧的限制。
作品的音樂風格豐富多樣,充分迎合了在紙卷自動鋼琴盛行時期,浪漫主義音樂創作所力求表現的主觀追求、崇尚自由音樂的文化要求。
在自動鋼琴出現之前,音樂的欣賞大多只局限于音樂家的現場實時演奏。
而自動鋼琴的出現,打破了這一局面,使得在沒有演奏家的情況下,人們也可以通過自動演奏系統來欣賞和編輯音樂。
自動鋼琴的出現讓一種全新的音樂記錄方式悄然而生。
自動卷軸鋼琴從外觀上看與現代的立式鋼琴相似,但在內部結構中卻與傳統機械鋼琴不同,其中安裝有一個內置的自動演奏裝置。
譜孔吸氣拉動連桿彈擊琴弦發聲,演奏器用打孔紙卷操縱;用足踏風箱鼓風,風通過紙卷緩緩轉動的紙卷上的孔位,驅動機械連動相應的“木手指”擊琴鍵奏出音樂。
百年后的今天,依然釋放出獨一無二的音樂魅力和令人敬仰的歷史意義!